1. <rt id="c5uy0"></rt>
      1. 網絡營銷的秘訣

        2007年中國出口世界各國及地區...

        廣州將建標志性景觀 “嶺南第一...

        石材百科
        新聞中心| 展會訊息| 石材百科| 石材雙譯| 建材市場| 石材術語| 石材協會| 報刊書籍
        您的位置:首頁 > 行業資訊 > 石材百科 > 荒料/石板材 > 大理石 > 石材百科

        石橋

        1.簡介

        用石料建造的橋梁。有石梁橋和石拱橋,歷史都很悠久。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石梁橋有洛陽橋和虎渡橋。由于石梁抗彎能力較差,現已只能在人行橋或涵洞中使用。石拱橋不僅在歷史上有過輝煌成就,在現代鐵路和公路橋上也發揮一定作用。著名的中國河北趙州橋至今仍然完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50~60年代修建了大量的鐵路石拱橋,如成(都)昆(明)線的老昌溝一線天橋,跨度達54米。在中國山區的公路,石拱橋一直是一種常用的橋型,最大跨度已達116米。

        2.特點

        石拱橋的外形美觀,養護簡便,可以就地取材,特別在石料供應方便、工價低廉的地區,修建跨度不大的石拱橋,是比較經濟的。但石拱橋為實體重型結構,跨越能力有限,拱石的開采、加工、砌筑等均不易機械化,需要的勞動力較多,工期較長,使其發展受到一定限制。
          石拱橋的主要承重結構為拱圈。拱上結構用石砌側墻并在墻間填料者稱實腹式拱橋;在拱圈上加筑小拱的稱空腹式拱橋。拱圈一般用拱石在剛度較大的拱架上砌筑;也有以片石砌塊或弧形板石代替拱石的。拱圈內的砌面應垂直于拱圈的內弧,相鄰兩排拱石須有錯縫?缍却笥10米的石拱橋,須采用分段法對稱砌筑拱圈;分段的位置和砌筑的順序,應使拱架受力均衡,變形最小?缍容^大的石拱橋,因拱圈較厚,可采取分層砌筑;先砌底層,待其合龍和拱架共同承重后,再砌上層。每層可用分段和預留空縫相結合的方法施工。

        3.著名石橋

        3.0我國十大名橋
          盧溝橋、廣濟橋、五亭橋、趙州橋、安平橋、十字橋、風雨橋、鐵索橋、五音橋、寶帶橋
          3.1趙州橋
          原名安濟橋,俗稱大石橋,建于隋煬帝大業年間(595-605年),至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是今天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橋。石拱橋是用石塊拼砌成彎曲的拱作為橋身,上面修成平坦的橋面,以行車走人。趙州橋的特點是“敞肩式”,即在大拱的兩肩上再辟小拱,是石拱橋結構中最先進的一種。
          3.2 福建洛陽橋
          又名萬安橋。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東北20里同惠安縣交界的洛陽江上.我國著名梁架式古橋,是世界橋梁”筏形基礎”的開端.于宋皇祐五年(1053年)至嘉祐四年(1059年)由郡守蔡襄主持修建。全長540米,48孔,每孔有花崗石柱7根,每根長11米,寬60厘米,高50厘米.原有挾攔500個,石獅28只,石亭7所,石塔9座,F僅存石塔3座,亭1所。
          3.3 廣東湘子橋
          又名廣濟橋,現叫躍進橋。位于廣東省潮安縣潮州鎮東,橫跨韓江。我國唯一特殊構造的開頭活動式大石橋,是世界上開關活動式橋梁的先導。始建于宋乾道六年(1170年),歷經洪水、臺風、地震和兵火摧毀,重建重修達十余次。原橋全長517.95米,東西兩端共有24個橋墩,除兩端第一孔為石拱橋外,都是A字形木架梁木面橋。

        4.其他釋義

         4.1 人名、筆名
         。1)[清]僧。居河北保定蓮花池。善蘭石,工篆刻!稄V印人傳》、《書畫林新詠》
         。2)石橋(筆名),亦名十橋,元圣周公第八十四代,原名周衛東,字可父,號靜思齋主,1968年12月出生于山東曹州牡丹之鄉.大學學歷.現為中華藝術編委會主編、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山東曹縣文化館副館長、曹縣政協委員、商湯畫院院長、商湯碑林籌委會主任、中華周氏書畫家作品集主編等。自幼喜愛書畫,擅長詩、書、畫、印。他七歲習畫,作品自1987年開始發表各類作品,在《中國文化報》、《美術大觀》、《中國書畫報》、《文藝百家》、《書法報》、《青少年書法報》、《當代詩歌》、《書法藝術》、《書法賞評》、香港《詩》雙月刊等百余種報刊中發表400余篇(幅、首),書畫作品被毛主席紀念堂、中南海、外交部等收藏,入選國內外大展300多次,入編專業書典100余部、著有《石橋詩文集——我心依舊》、《情系翰墨——石橋專集》、《石橋畫集》等書,主編書有五本。
          4.2 小說《被遺忘的國度》中的一處地名
          石橋(STONE BRIDGE,THE) ,原來這地方只有橋,沒有鎮……
          這座跨越德沙林河的結實石拱橋沒有象通常一樣有村鎮陪伴,它獨自挺立在起伏的草原中,經受著風吹雨淋,周圍肉眼可見的地方既沒有道路,也沒有建筑。它是五千年前矮人建造來連通現已滅亡的獵斧之廳(Halls of the Hunting Axe ,位于橋東南方三十英里處的荒廢矮人城市;至今仍可見到它殘留的瓦礫,雖然這里居住著許多嗜殺leucrotta repeatedly ,仍有一些人不顧警告想來此游覽)以及西北方現已被遺忘位于何處的矮人堡壘。這座橋跨越了德沙林河最寬闊處,成一個巨大的拱形,沒有橋墩支撐,長兩英里,最高處高于(通常水位的)河面四百英尺。矮人解釋這座橋建造成如此驚人的尺寸--以及為什么能安然保存這么多年,多年來不管是戰火還是法師發射的強力魔法都沒能將其摧毀--其實矮人是以此表達對靈魂鐵匠莫拉丁的敬意,建造這座橋作為他的神殿。這種解釋是正確的,一些守序善良的矮人來此朝圣,莫拉丁也不止一次在矮人的黑暗時期出現在橋上。
          4.3 歷史名勝
          石橋春漲
          石橋,指的是橫跨在東沙溝石梁溪上的小橋,高(郵)、寶應)、興(化)三州縣之水,匯于石梁溪,而后注入西塘河。這里有建于晉代的古孝子王祥祠,春日泛舟溪上,綠柳垂絲,碧波蕩漾,令人心曠神怡。清人高岑題《石橋春漲》,詩曰:
          春風閑步日初明,溪上煙云總入情。
          萬派鴨頭新漲涌,一弓雁齒小橋平。
          滿堤紅雪桃花落,兩岸薰風柳絮輕。
          安得珊瑚枝七尺,六鰲釣后海波清。
          這一帶原為古射陽,唐宋以來,有不少騷人墨客經此吊古懷今,詠景抒情,留下許多著名詩篇。如唐代溫庭筠,宋代范仲淹、楊萬里,元代薩都剌,明、清楊瑞云、孔尚任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東漢名醫華佗,曾在這一帶為百姓巡診。陳壽的《三國志·魏志》上,就記載有他在這一帶行醫的故事:
          在一家酒店里,華陀碰到一個名叫嚴昕的人,問道:"你身體覺得怎么樣?"嚴答:"自覺一切如常。"華陀說:"你有病,面色已看出來,切莫飲酒了。"嚴不聽,酒后乘車回家,果然中途暈倒而死。華陀在鹽瀆行醫,收過一個名叫清修的鹽瀆子弟做學生,悉心傳授,可惜清修先于華陀去世,華陀的醫術終于失傳。

        石材·相關詞條

        石材百科簡介

        石材百科是一部內容開放、自由的網絡石材百科全書,旨在創造一個石材領域知識、服務所有互聯網用戶的中文知識性石材百科全書。 石材百科本著平等、協作、分享、自由的互聯網精神,提倡網絡面前人人平等,讓知識在一定的技術規則和文化脈絡下得以不斷組合和拓展。

        最新石材詞條

        熱門石材詞條

         
        购趣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