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一種石灰巖,有水、旱兩種,最早眼宛轉險怪勢,形狀各異,姿態萬千,通靈剔透的太湖石,其色澤最能體現“皺、漏、瘦、透”之美,其色澤以白石為多,少有青黑石、黃石。尤其黃色的更為稀少,故特別適宜布置公園,草坪,校園,庭院旅游景色等。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據《清異錄》載:五代后晉時代開始有人玩賞,到唐代開始特別盛行。唐代身居相位之尊的牛僧孺就是一個酷愛收藏太湖石的人。他在府第歸仁里和南郭的別墅收藏太湖石極富白居易稱他“休息之時,與石為伍”,甚至到了“待之如賓友,親之如賢哲,重之如寶石,愛之如兒孫”的地步,可見其愛石之深。白居易曾寫有《太湖石記》專門描述太湖石,《云林石譜》中也專門有記載,而發生在北宋末期的“花石綱”指的就是太湖石,從而引起了農民起義。歷史上遺留下來的著名太湖石有蘇州留園的“冠云峰”、上海豫園的“玉玲瓏”等園林名石。太湖石分為水石和干石兩種,唐吳融的《太湖石歌》 中生動描述了水石的成因和采取方法:“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萬古生幽石,鐵索千尋取得來,奇形怪狀誰得識!备墒瘎t是4億年前形成的石灰石在酸性紅壤的歷久侵蝕下而形成。 除天然形成的以外,太湖石也有匠人參與加工的。據明代林有麟著《素園石譜》記載:“平江(今蘇州)太湖工人取大材,或高一二丈者,先雕置于急水中舂撞之,久之如天成,或以熏煙,或染之色”。
江蘇太湖石。指江蘇太湖產的石頭,多窟窿和褶皺紋理,可造假山,點綴園林庭院等人文景觀。古人云:“錯落復崔巍,蒼然玉一堆。峰駢仙掌出,罅拆劍門開”。把我們引入這種千古名石營造的意境之中。太湖石為我國古代著名四大玩石之一(英石、太湖石、靈璧石、黃蠟石),因產于太湖而得名,它是指產于環繞太湖的蘇州洞庭西山、宜興一帶的石灰巖,其中以黿山和禹期山最為著名。 太湖古稱震澤,又“笠澤”,是古代濱海湖的遺跡,位于江蘇和浙江兩省的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大約在100萬年前,太湖還是一個大海灣,后來逐漸與海隔絕,轉入湖水淡化的過程,變成了內陸湖泊。太湖面積2425平方千米,湖岸線長達400公里,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故,古代地質造地運動遺留下了豐富的石材。太湖號稱:三萬六千頃,周圍八百里。而實際面積受泥沙淤積和人為圍湖造田等因素的影響,大大縮減,湖底潛出,因此石材料雖然豐富。湖地處江南水網的中心,即使其石使用便捷,由于環保而適當限制開采。太湖石是中國古典園林中常用的石料,或單獨擺設,或疊為假山。太湖石原產蘇州洞庭山太湖邊,由于長年水浪沖擊,產生許多窩孔、穿孔、道孔,形狀奇特竣削,自古受造園家青睞。太湖石有三種:白太湖石、青黑太湖石、青灰色太湖石。采石工人攜帶工具潛水取石,用大繩捆綁,吊上大船運往工地造園。 明畫家造園家文震亨在《長物志》中寫道:“太湖石在水中者為貴,歲久被波濤沖擊,皆成空石,面面玲瓏!碧瘜儆谑規r,多為灰色,少見白色、黑色。石灰巖長期經受波浪的沖擊以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蝕,在漫長的歲月里,逐步形成大自然精雕細琢、曲折圓潤的太湖石。
安徽太湖石。指安徽太湖石基地。安徽太湖縣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別山南麓,長江北岸。東與天柱山相望,南與廬山呼應,居長江中下游旅游熱線之上。合九鐵路、105國道、滬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總面積2031平方公里。太湖山川秀美,景色宜人。湖中島嶼星羅棋布,四周山巒疊嶂,果木蔥籠,是旅游觀光、療養休閑的勝地。趙河湯灣溫泉,水溫常年47℃,日出水量1500噸,水質清澈,可飲可浴可醫。因此,安徽太湖石有旅游、療養的功用。此湖周邊大山,還出產戶外風景石、假山石、大理石板材、鵝卵石又稱巨石(一般在二○噸以上,適合擺在水塘和人工河里)、基建石、水磨石(地平用)。千百年來,賞石、藏石僅是封建帝王將相、士大夫文人等有閑階級的獨霸娛樂。今天,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文化的發展與提高,廣大勞動人民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賞石、藏石已經成為群眾性的日常文化活動!芭f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因此安徽太湖石文化也迅速崛起。辭賦大師潘承祥先生在《太湖賦》中曰:“斯邑多山,山勢嵯峨而列屏;斯邑多水,水勢回環而縱橫。變幻不可方物者,波光山色也;晦明不可名狀者,暮靄朝暉也。信步月亮灣,山川美景豁雙眸;放眼橘子洲,滄渺碧波蕩碧洲。龍山景區,山外有山,神女愧嵯峨之難配;湯灣溫泉,水外有水,河伯慚大小之不侔。將軍山峻拔巍巍,重巒迭嶂;花亭湖波滔泱泱,煙波浩淼。長河落日,煒彩霞而蒸天幕;瀚湖攬月,輝群星而曜穹蒼。山尖寨,云舒云卷,望群巒之縹碧;六省坡,花開花落,數季節之輪回。天華尖,蒼龍云端卷,狂卷嘯聲起;芙蓉寨,猛虎峻崗奔,突奔草木驚。宿鳥依林,松篁迎風而歌;蒼煙落照,牧童橫笛而歸。暖陽照,春意濃,些許微撫人心醉;楓葉落,秋雨涼,幾多惆悵君眼迷。情人島佳人把酒,云載芳心;狄公亭情郎輟筆,雨送柔意。若隱若現,轉瞬危樓高萬尺;或聚或散,頃刻平湖起煙波。西風洞,人間天府,洞穴奇而幽美;獅子山,西隅屏藩,山川殊而峻勝。群峰綿邈,高山陡立于川際;眾壑迤邐,河流環繞于域中。海會寺,古色神殿余煙渺渺;佛圖寺,沉香雅閣落英紛紛。九龍澗瀑布,奪天工之斧鑿,不能成其形;樸初文化園,蓋神匠之丹青,不可繪其姿。居盛夏則涼風習習若飲冰釀,爽徹肺腑;處寒冬則暖意陣陣如沐春風,日照紅顏...鳥語清脆鳴于林間,荷香芬芳飄之湖畔。春雨淅淅經處,春色漸濃;寒雨霏霏而過,冬意悄退。淅瀝傾搖,嬌媚醉青崗;延綿飄曳,窈窕撫微波。青燈微灼,曾是極樂佛祖白蓮座;紫霞淺繞,嘗為碧游老君逍遙袍。煦風飄飄而至,怡人之姿;瑞雪皚皚蒞臨,豐年之兆。奇山異石,皆是而比比...”。學者王澤生評價道:“景乃石之太湖蘊也”。
房山太湖石,也稱北太湖石,產于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地區。該石為石灰巖,形狀大體和南方太湖石相似,具有太湖石的渦、溝、環、洞的變化。容重比南方太湖石大,扣之無共鳴聲,多密集的小孔穴而少有大洞,體態麟峋透露,質地堅硬,一般用作修筑疊石假山。房山太湖石,大部分埋在土層里,因紅色山土的作用,新開采的多呈土紅色、橘紅色、土黃色,日久后表面帶些灰黑色。質地不如南方太湖石脆,有一定韌性。外觀比較沉實,渾厚雄壯,和南方太湖石外觀的輕巧、清秀、玲瓏有明顯區別。
總之,太湖石,是一種包涵著歷史文化的東東。中國古代就開發利用太湖石很早,太湖石為典型的傳統供石,太湖石是早在1千多年前的唐朝聞名于世的,以造型取勝,“瘦、皺、漏、透”是其主要審美特征,多玲瓏剔透、重巒迭嶂之姿,宜作園林石等。太湖園林石是中華賞石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太湖石是皇家園林的布景石材,是園林石的一種.是大自然巧奪天工,自然形成玲瓏剔透,奇形怪狀的觀賞石。太湖石可謂千姿百態,異彩紛呈:或形奇、或色艷、或紋美、或質佳、或玲瓏剔透、靈秀飄逸;或渾穆古樸、凝重深沉,超凡脫俗,令人賞心悅目,神思悠悠,F在還有一種廣義上的太湖石,即把各地產的由巖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態、玲瓏剔透的碳酸鹽巖統稱為廣義太湖石!
西同龍太湖石(假山石)介紹 http://xtl.xiaokedou.org/jiashanshijieshao.htm
北太湖石假山石又名太湖石、窟窿石,是一種石灰巖,有水、旱兩種,形狀各異,姿態萬千,通靈剔透的太湖石,其色澤最能體現“皺、漏、瘦、透”之美,其色澤以白石為多,少有青黑石、黃石。尤其黃色的更為稀少,故特別適宜布置公園,草坪,校園,庭院旅游景色等。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目前,我國已得到開發的四大奇石靈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分別產于安徽、江蘇等地。它們以悠久的歷史、絢麗的色彩、迷人的圖案、嶙峋的肌膚、斑駁的紋理、委婉的孔洞和奇特的造型而名揚中外、譽滿四海。
江蘇太湖石。顧名思義指江蘇太湖產的石頭,多窟窿和褶皺紋理,可造假山,點綴園林庭院等人文景觀。太湖石為我國古代著名四大玩石之一(英石、太湖石、靈璧石、黃蠟石),因產于太湖而得名,它是指產于環繞太湖的蘇州洞庭西山、宜興一帶的石灰巖,其中以黿山和禹期山最為著名。
安徽太湖石。指安徽太湖石基地。
以下兩地則與南方江蘇、安徽的太湖石不同,俗稱北太湖石。一是房山太湖石,產于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地區。
另一處則是位于保定唐縣一代的太湖石,因唐縣屬于唐堯文化,故在唐縣的太湖石又被尊稱為“唐堯奇石”。這是五六年前在河北省唐縣西北太行山區,發現的我國北方罕見、儲量極其豐富的奇石怪巖——唐堯奇石。西同龍一代位于太行山腹地,而且唐堯奇石尤以西同龍假山石基地分布較為集中。業內人士評價:具有極高的觀賞、使用、收藏價值,是文明生態建設、園林古建、裝飾襯托不可多得的上等石材佳品。這里的太湖石為石灰巖,形狀大體和南方太湖石相似,具有太湖石的渦、溝、環、洞的變化。容重比南方太湖石大,扣之無共鳴聲,多密集的小孔穴而少有大洞,體態麟峋透露,質地堅硬,一般用作修筑疊石假山。北太湖石,大部分埋在土層里,因紅色山土的作用,新開采的多呈土紅色、橘紅色、土黃色,日久后表面帶些灰黑色。質地不如南方太湖石脆,有一定韌性。外觀比較沉實,渾厚雄壯,和南方太湖石外觀的輕巧、清秀、玲瓏有明顯區別。
唐堯奇石鬼斧神工、天工造化,獨具神韻,重者可達數噸、輕者垂手可提,是天然的藝術珍品、無聲的詩篇、不朽的畫卷。有的像蛟龍出海,有的似鳳凰展翅,有的是猛虎嘯山,有的如駿馬騰飛,有的若鴛鴦戲水,有的為金雞報曉……千姿百態、栩栩如生。 唐堯奇石質地堅硬、色澤艷麗可與靈璧石媲美,神韻恢弘可與太湖石爭雄,集四大奇石之特點于一體。唐堯奇石具瘦、透、漏、皺、丑、絕六奇。
實際上唐堯奇石還曾被感興趣的收藏家當作收藏品,在奧運期間,來自五湖四海的同胞們領略了河北一代的太湖石風采!耙粔K青石上,白色圖形清晰可辨,正中間一個奔跑者的輪廓栩栩如生,下方有一條彎曲的線條似長而帶弧的跑道,身后的另一條曲線則像是剛剛沖過的終點線,又可看作是迎風飄舞的旗幟,奔跑者身披其繞場慢跑,向觀眾致意:一幅動感極強的畫面,仿佛劉翔在雅典奧運會上奪冠的那一刻被凝固于這塊石頭之上!边@塊石頭被封為“劉翔”石,而劉翔石正是河北著名收藏家龔煥文的得意藏品。
但是說起龔煥文的收藏興趣還要源于在河北唐縣西同龍一代的一次偶遇。10余年前,他在保定唐縣西同龍一代一個北太湖石的挖石現場偶然看到了一塊有圖案的石頭,撿回去沖刷后感覺非常像一頂紅軍帽。憑借這塊石頭,龔煥文第一次參評石展就得了個一等獎,于是興趣大增,走上了藏石之路。
如今,唐堯奇石正在逐步得到開發利用,許多專家對唐堯奇石文化進行研究、探討,對奇石資源進行挖掘、宣傳,為其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探尋途徑。目前,唐堯奇石不僅在北京、天津、唐山、石家莊、山西、內蒙古、黑龍江等地園林古建中有所使用,就連昆明世博會天津園的假山也不無唐堯奇石,還受到日本、韓國等國際友人的青睞。
唐堯奇石這一太行瑰寶還將漂洋過海,把世界點綴得更加絢麗多姿。